不忘初心 回望起点——广州解放前后的金融斗争
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,岭南金融博物馆以开展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为契机,策划举办了“岭南红色金融专题展”,全面、宏观地回顾了岭南地区红色金融的发展历程,传承红色基因,弘扬红色文化,大力发扬艰苦奋斗、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。
而近日,岭南金融博物馆继续为红色金融“写续篇”,同时呼应70周年的时间节点,推出“不忘初心 回望起点——广州解放前后的金融斗争”专题展,回首解放前后广州金融这段特殊的历史,缅怀先辈们的不朽功绩,再看今天的金融改革和金融事业的发展,不忘初心,回望起点,再写广州金融新辉煌!
“金融浊流”——广州解放前夕社会经济情况
20世纪40年代末期,广东金融业的图景是一幅杂乱无章、了无生气的画面。由于国民政府无限度地滥发钞票,加上几次旨在搜刮民脂民膏的“币制改革”,形成物价暴涨、民不聊生、通货恶性膨胀的局面。
(左右滑动进行翻看)
是时广东的金融业实际上已处于奄奄一息的瘫痪状态,并又形成畸形的金融浊流——在金融业务的经营上,正常的银行业务难以开展,反而炒买炒卖金银外币和金融投机之风十分盛行;在货币市场上,外币充斥,本币贬值;在通货流通中,法币、金圆券相继崩溃,银元券、大洋票相继出笼,但收效甚微,全省不少地方干脆使用以前的实物货币银元、双毫和铜元,有些地方甚至盛行以物易物或以纱单、米谷单代替货币,经济交流回复到简单原始状况。与此同时,作为殖民地外币性质的港币则乘机占领了广东大中城市的货币市场,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。
解放前夕的广东,不但流通的货币形形色色,且存在许多的非法金融活动,当时省内各地到处都有地下钱庄、外币兑换店(广州称“剃刀门楣”)、金饰店、地下侨批局等专营非法买卖金银、外币、外汇的行业,兴风作浪,扰乱金融市场。
剃刀门楣漫画
什么是“剃刀门楣”?广州人对投机渔利,炒买、炒卖港币的非法钱庄、钱档,称之为“剃刀门楣”(意为一出一入都被剃一刀)。
据全省不完全统计,私营钱庄500多家,金饰店500多家。1949年初国民政府南迁广州后,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,全国各地的富商巨贾、政客流氓纷纷挟资南逃,大量游资糜集广州,并疯狂地炒买金银、外币,抢购物资、囤积居奇和大规模走私。
解放前的广州城,货品奇缺,物价飞涨,老百姓诚惶诚恐地生活在水深火热中。
公司职员领取工资时,需用大麻袋装钱;领到工资后,人们将一袋袋的纸币抬运回家,但是这些纸币的价值还比不上一堆旧报纸!
岭南金融博物馆展柜展示了国民党政府滥发的纸币,分别有关金券、金圆券、银元券,1949年国民政府曾发行面额高达100万元的金圆券。
持续飞涨的物价,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。币值甚至一天几贬,物价急剧暴涨,以致当时的钞票分文不值。民众即使拿着天文数字的钞票也买不到半点的生活必需品。
红旗漫卷——解放广州及前期金融斗争
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!掀起了广州历史的新篇章!
早期的广州金融斗争非常重要,事关广州百姓的生活生产。早在广州解放之初,华南地区根据地开展了一系列的金融实践工作,这些实践为广州解放后,开展金融工作奠定了基础和指明了方向,有着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。
1949年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华南区分行、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市分行的相继成立,为打击旧社会金融浊流、稳定广州经济民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。
1949年10月14日,中国南疆的门户、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名城广州,迎来了解放。10月19日,中央人民政府正式任命叶剑英为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,开始了城市接管和建政工作。
面对纷繁复杂的货币金融市场,在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,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为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,并着眼于培养、锻炼人民自己的金融人才,进行了发行货币和创办银行的金融实践。这些实践为华南、广州解放后有效地开展金融工作和货币斗争指明了方向,有着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。
接管广州后,新生的人民政权首先关心的是群众的温饱问题,有步骤将粮食调运来穗,并发放救济粮,同时也加紧缉私,以保证广州人民之所需。
这张照片展示了当时群众接收了政府的救济粮,再也不用忍饥挨饿,脸上露出灿烂的微笑。
南方券
解放广州前夕,广东地区各根据地就已经建立起一系列金融机构,并发行一定数量的纸币:1948年底,潮汕解放区在广东揭西建立裕民银行;1949年春,东江解放区在陆丰县建立新陆银行;1949年7月8日,又建立了华南解放区统一的南方人民银行,下设三个分行。这些金融机构的建立与业务的开展,为统一广东的货币市场做了一些初步工作,也为解放后人民银行机构的建立准备了一些条件。
中央银行大楼(来源: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)
中央银行大楼在解放前曾是国民政府的中央银行办公地,解放后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的办公地。图为该大楼旧址今貌(今沿江中路193号)。
1949年11月,中国人民银行华南区行、广东省分行和广州市分行相继成立。随着这些银行机构的成立,新中国广东的金融事业由此正式拉开帷幕。刚创办的《南方日报》为此专门发表社论予以祝贺,认为它是全省人民经济生活中一件大事,它是在人民政府领导下的稳定金融、扶助生产、发展工商业的一个有力机关,同时,又是与危害国家主权及人民生活的外币、银元作斗争的有力武器。
中华民国时期银行使用手摇电话
中华民国时期圆兜铜秤、象牙秤
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银行用算盘
左右滑动查看更多
稳定金融 服务民生——广州解放后金融经济斗争
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扎根于广州,围绕着金融经济工作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,以更好地稳定金融、服务民生。
解放初期广东的货币斗争,是一项政策性和技术性特强的工作,党和政府都把它作为一件大事来看待。混乱的货币主宰了广东的经济金融命脉,控制了广东的金融货币市场,损害了我国的主权,这种状况是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的。人民政府通过统一货币管理以及开展打击“剃刀门楣”的一系列行动,逐渐稳定了社会经济,市民的生活也逐渐恢复正常。
准备出发宣传拒用外币的广州学生
1949年拥护人民币游行
群众在人民银行特设的专车上兑换外币
拥护人民币 拒用外币
解放初期,物价依然出现上涨现象,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。人民政府通过统一货币管理、禁止外币流通等有效措施,整治市场,稳定物价,使社会经济和市民生活逐渐恢复正常。
广州解放之初,中共华南分局已审慎应对金融,公布人民币为本位币,取缔伪币,禁用外币银元(允许定点兑换人民币),短期内允许港币流通(当时港币流通量约6亿,此举特例,稳定大局);12月5日,组织两千人员,全市雷霆扫穴,查封和取缔非法地下钱庄和“剃刀门楣”(炒卖金银外币的钱庄、摊贩)数百档,打击金融投机,服务经济民生。
回顾七十年前,广州金融艰难起步!
回望七十年后,广州金融活力竞放!
七十年前,民国政府治理下的广州民不聊生,“剃刀门楣”、通货膨胀肆虐广州百姓,形成畸形的金融浊流。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,党和政府关心人民,努力通过一系列的金融经济措施稳定货币、服务民生!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下,广州金融开始复苏,踏上新的征程。
七十年后,广州金融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,金融业成为我市第五大支柱产业。通过成功举办金交会、财富论坛、风险投资论坛、国际金融论坛等一系列高端论坛活动,广州金融的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,在2018年9月发布的第24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,广州位居全球第19名,首次进入全球金融中心排名前20强。
七十年风雨,不忘初心、不忘起点,回顾这段广州金融的特殊历史,牢记服务民生的历史使命。再造广州金融新辉煌!再写广州金融新篇章!
岭南金融博物馆
每周二至周日9:00-17:00,16:30停止进馆,逢周一闭馆;
广州市越秀区西湖路流水井29号(庐江书院旧址)。
地铁:地铁一号、二号线,公园前站D出口
公交站:中山五路站(7、12、24、42、182路车等);教育南路站(14路车等)
部分图片资料来源: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、《百年广东》、《广州解放一年》、百年广州、《广州解放60年》
●打卡!老外品广府文化游 领略独特金融文化魅力
●岭南金融故事丨建立海陆丰劳动银行 中国红色金融首次探索
●光影之间,雕刻岭南金融文化印象
●寻迹中西方文化交融 品岭南金融文化韵味